3)第700章 儒学与督察员(上)_明末边军一小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镇百姓,还是习惯将他们称之为童生,后官方也确定下来,拿到毕业证的学童,才能称之童生,否则只是准童生。

  这不若大明别处,一开蒙便是童生,没考中秀才的,七老八十还是童生。

  因为是六年制义务教育,所以宣府镇采取宽进原则,适龄孩童均可上学,但毕业考就卡得较严。

  考入中学者,便是准秀才。因为中学生录取严格,超过九成多的小学生都会淘汰,所以他们入学后,继续免费教育。等于这些人以前是家族供养,现在改为官方供养。

  他们若毕业,便成为正式的秀才了,这时他们约二十岁左右,可以参加公务员考核。做吏当官等等,这不若大明,中举后才有了一些机会。

  也因为中学生的吃香,教化司后来规定,童生们许可再考,可在家苦读,或是继续进学堂复读,这时他们就要收取费用,然后每年可以考一次,连考三次。

  三次过后。就没有机会了,毕竟复读那么些年还考不上,证明他们不是读书的料,就没必要再浪费家人钱粮了。

  也避免八十岁老童生还在考秀才之事,一生光阴就这样浪费,害了自己,更害了家人。

  对那些小学都不能毕业的准童生同样如此,许可自费衣食,复读三年。还是不能毕业者,就没有毕业证的回家吧。自己品尝不努力失败的苦楚。

  才华更高,能考入大学者,直接就是举人身份,毕业就是进士。包分配,包当官,因为他们是宣府镇最精英的一部分。

  军事学院出来者,优秀学员,直接授骑尉勋阶,未来可任队官。副队官,普通者,授上士勋阶,成为甲长。

  民事学院出来者,享受科级待遇,进入各屯堡,民政部或是监察部内任职。

  这便是王斗对宣府镇的教育做法,普及初等教育,特别重视新生孩童的教化,且到中学这一关,就卡得非常严,严进严出,能就读者,皆是品学兼优之士,

  也避免未来高级知识分子太多太滥,不说大学生满地走,此时大明几十万生员闲置,没有出路,就是大害。

  而到大学之后,也才文武分科,不过宣府镇的小学,中学,其实没什么文武之分,都算是接受军国主义教育,便是小学毕业,在很多百姓看来,也个个是文武双全之士,他们眼中的高等人才。

  ……

  得知宣府镇的教化详则后,李邦华叹息良久,越发觉得王斗的深不可测。

  在他看来,宣府镇教化普及,完全盖过江南最发达的苏杭之地,当为大明之首不说,还体系通畅,上下有序,或许可为大明未来教化之方向。

  而且这个体系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