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13章 日不落帝国的解体,对抗这背后的庞大阴影_重生港岛,家大业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阿鼎,你需要多少投放资金?”

  鲍玉港一脸坚毅道:“不管是多少,我个人出一半。”

  “哪能让你出呢!”邵维鼎摇头笑道:“我在全球投放广告,有一半的目的是为了我旗下的品牌。”

  “而且,这另一半纵然是为了港岛,这钱也不能让你来出啊!”

  “那你是想?”鲍玉港有些疑惑,搞不清楚邵维鼎的目的。

  “港府!”邵维鼎义正言辞道:“港岛纵然现如今是英国的殖民地,但是他们每年从我们拿走了多少钱?”

  “现在是时候出点血,为港岛做一做贡献了。”

  港英政府历经二十八任港督。

  麦理浩之前,港督都是由英国殖民地部的官员出任。

  这些从殖民地部出来的官员,想着的并不是好好治理所在殖民地,而是在这片土地上盘剥,肥了他们的口袋,为大英帝国进行输血。

  维持殖民地的和平与稳定,只是方便他们捞钱罢了。

  1971年,麦理浩上任,这位港督却是外交官出身。

  英国政府用他的目的,很简单。

  改善港岛的治理环境,提升英政府在港岛民众间的形象。

  可以说,也正是从麦理浩开始,英国人才算是认认真真想要治理好港岛。

  在他的治下,廉政公署、九年义务制教育、十年建屋计划,设立郊野公园、兴建地下铁路等等政策得到了推行。

  直接或者是间接助推了港岛的经济起飞。

  1975年的时候,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甚至于第一次来到了这片她从未涉及过的土地。

  仿佛接见她的子民一般,在港岛各地参观。

  还真别说,这一招十分有效。

  英国政府在港岛的形象开始变得正面。

  后世伊丽莎白二世死的时候,不少港岛人上街哭坟,痛哭流涕者不在少数。

 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,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这么大的转变?

  原因很简单,因为二战时为了能够拉美国参战,英国被迫签订了自愿放弃海外殖民地的协议。

  二战结束之后,直到六十年代末,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。

 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,就这么被解体了。

  港岛虽然说弹丸之地,但是对于那时的英国人来说,却也是弥足珍贵。

  所以,他们大改外交政策,施行柔性外交。

  第二十二任总督葛量洪曾言:港岛最后的归属,七成决定权在中国,三成决定权在英国。

  英国要想留住港岛这块殖民地,就必须要扩大这三成的胜率。

  而如何扩大?

  就是在1996年租期之前,将港岛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。

  一个天一个地,自然能让对方知难而退。

  以港岛的繁荣为筹码,至少要拿到治理权。

  这是英国人的想法。

  所以,从七十年代开始,英国不余遗力的推进港岛的经济。

  麦理浩的十年执政,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直接改变了港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