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14章 一条大河波浪宽_重生港岛,家大业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港岛新华社分社虽然是一个新闻机构,但是在此时它承担的职能却是相当于后世的中联办。

  甚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中联办的前身。

  主要职责是联系并协助内地有关部门,管理在港岛的中资机构。

  促进港岛与内地之间的经济、教育、科学、文化、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

  联系港岛社会各界人士,增进内地与港岛之间的交往。

  反映港岛居民对内地的意见等等。

  所以,燕京方面一接到刘建华的电话,立刻给予了重视。

  甚至引发了一些震动。

  不过港岛电视台进入内地采访拍摄,这在此前从来就没有过的先例。

  没有人敢做这个决定。

  层层上报之后,这个电话来到了陈公的手上。

  他没有任何犹豫,直接予以了批示,诚邀TVB入粤进行采访。

  并且通过了拍摄长江这个题材纪录片的申请。

  日本人都可以与央视进行合作拍摄纪录片,为什么要阻止港澳同胞?

  而且金雍游记在港岛以及内地引发的积极风向,让很多人都看到了舆论的重要性。

  这个时候,就更应该做好宣传工作。

  内地虽然现在很穷,远远比不上港岛的繁华。

  但是就算是这样,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。

  不应该遮遮掩掩,要吸引海外华人来内地投资,就应该大大方方敞开门,让港人,让南洋华人,看到内地的发展,看到燕京对于改革开放的决心。

  这条批示,从上级下传到各个机构,立刻引起了重视。

  而刘建华不但将邵维鼎提出的申请汇报给了燕京方面,甚至于将《亚洲好声音》引发的收视率狂潮,非常可乐在亚洲市场对可口可乐发起的大反攻等等,全都汇报了过去。

  燕京方面,已经有人将“邵毅府”以及“金雍”两个人的名字,提到了与“鲍玉港”“霍正英”“谢国明”等人同等的批次。

  此时的广州。

  金雍匍匐于案写着昨天的见闻。

  火车恐龙扛狼的声音,如同一首交响曲,非但没有打扰到金雍的写作,反而更加让他的心情激动澎湃。

  他这些天在广东的见闻,几乎颠覆了他对于内地的印象。

  他如是写道:

  【1979年2月,760万知青返回了他们出发的城市,这些年轻人普遍没有超过三十岁,是最富活力,最具创造力的年纪。他们创作出了一种名为‘伤痕文学’的题材,我读过几本,很有趣。而除了在文学上有所作为,他们也成为了内地经济改革上的主力军】

  【因为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,最明智的做法,就是“开闸放水”.......】

  【......广东的个体户相当多,雇工十几个,二十几个,甚至上百个的工厂都有。这在我们港岛,稀疏平常的一件事,但是却让广东的执政者感到头痛无比,因为他很苦恼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