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49章 二人必有一战_重生港岛,家大业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鲍玉港洗漱过后,没有先进自己的卧室,而是如往常一样走到后楼去看望他的父亲。

  他是个孝子,自己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,但是每晚都要看看八十多的老父亲有没有睡好。

  来到后楼,他惊讶的发现房间内的灯还亮着。

  他不禁心中一紧,怀疑是否发生了什么意外。

  踏入房间,他看到父亲坐在桌子旁,眼眶微红,似乎在默默抹眼泪,鲍玉港感到内心一阵沉重,他走近父亲,轻声问道:“爹,你怎么了?为什么这里还亮着灯?”

  鲍兆龙抬起头,擦拭了眼泪,沧桑道:“没什么,就是年纪大了,总想起以前的事情。”

  鲍兆龙今年86岁,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,也就是1895年。

  那一年,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、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马关春帆楼开始谈判。

  随后不久,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签订。

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,实业救国运动兴起,鲍兆龙在汉口一带经营工厂,制做鞋子和帽,至1940年转住上海开设银号。

  直到48年,才来到了港岛。

  鲍玉港非常清楚自己家族的经历,那时候他已经三十岁了。

  心领神会之下,他瞥了一眼桌子上的报纸。

  是《大公报》和《新华每日电讯》

  这些报纸他也都看过,写的正是斯沃琪手表在日本被海关扣押,然后各方发声,尤其是内地的发声,日方迫于压力,已经解禁。

  这些消息,可以说让每一个华人都心生振奋。

  他明白过来了,这些内容勾起了老父亲的回忆。

  父亲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乡的牵挂都倾注在了这报纸上,才落泪了。

  他伸出手,轻轻地拍了拍父亲的手,仿佛是下了某个决心:“爹,过段时间,我带你去内地看看吧!”

  “去内地?”鲍兆龙又惊又喜:“真的可以回去吗?”

  人老了,有哪一个不想着落地归根,更别说他这个生在清末,有着浓厚爱国情怀的商人了。

  鲍玉港重重的点了点头道:“其实之前我就已经打听过了,现在内地那边的政策很好,也是真心想要进行经济发展,那边也很欢迎我们过去。”

  “本来我还在犹豫,但是通过斯沃琪这件事,让我坚定了回去的想法。”

  “邵老六有一个好儿子啊,现在这个斯沃琪经过这么一闹,是在全亚洲都露了脸了,名声大震的同时,邵维鼎这个名字想必也会在内地挂上了名。”

  “不过也因为他,让我看到了内地对于经济建设的决心,想必之后会有更多人愿意去内地进行投资。”

  内地这次的发声很巧妙,可以说树立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形象。

  商人最看重的是什么?是信誉,是规则,以及一个稳定的经商环境。

  愿意遵守规则,能够在规则之内保证自己的财产权,这一点对于商人来说尤其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